“远亲不如近邻”,这是大家都熟悉的俗语。
本应被作为真理看待。可以说是没有什么可辩的!
但是:
这就是辩论的语言力量,把一个无理的逻辑,只要能自圆其说,就是有理的。
由于是古话,随着历史更替,时代发展。这句话已经不能用最表面的意思理解。所以,辩论就是从中抽出对自己最有利的东西,如果能越过思维的逻辑,从一个新角度新说法。
就如说,
远亲:远亲不能单纯的从表面理解为距离远的亲人。不然,从现今的角度,我们离开父母,奔远方到四海,那么父母也就成了我们的“远亲”吧!另外,从现在的科技迅速发展来话,距离已经不是问题,可以把“远亲”变成“近亲”!(但是可以反驳的一点是,科技在怎么发达!亲人也不可能一瞬间出现戚你面前!)
另一个解释:血缘关系淡泊的亲友。按这个解释,从古代来说,亲戚多数都成为了我们的“邻居”,而今天,社会由农村和城市组成,城市已经把亲友分隔在多个城市。 而且很多农村都已经落空,年轻人都外出打工,那么是要亲戚相助?还是邻居互助呢?
在来看看近邻吧!
近邻:距离近的邻居。这样定义有很多漏洞:
- 1,邻居,可以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人,也可以是有血缘的亲戚。
- 2,距离近,到底多少近才是近?隔两条街的亲戚是近邻?还是远亲?(正方绝对化的定义是你家的四周相连的房子的人(居民)。可以包括楼上楼下吗!)
- 3,双方会有一个纠结点,就是:如果父母在身边,那么父母是不是自己的“近邻”呢?
另一个解释,就是:亲近的邻居。
如果把“近”说成形容词,对正方是非常有利的。
另外,对亲人的定义,不一定有血缘关系,比如:收养的孩子,继父继母等等,虽然他们没有血缘关系,但是也可以成为亲人!
综上,远亲不如近邻,比较的是两种人。说到比较,大家也知道,比较需要一个默认的公平,所以远亲和近邻应该在这样一个公平的平台上相较。
那么,我们需要如何确定框架,这就是需要我们在比较过程中提取出来!!
(一)共性与特性
所以,要公平,就不能打特性,不然你一直在说近邻有多好,把自己抬得很高很高,却没能在这个平台说出远亲那些不如,所以只说特性,你能比较出谁不如谁吗!共性,自然是需要可比性!
(二)量与质
要有可比性,可以从多个角度思考,如精神与物质,推理与事实,量与质。
从量与质来说,近邻如何比远亲好。先是量,量可以有数量,次数,时间长短等。量可以从数量来说,近邻的近所以帮助的数量大,这是从生活琐碎小事看,如果大事,两者比较都没有说服力。从时间来看,由于远亲看望次数不多,甚至是陌生,但是近邻大多数是熟悉的。
从质的角度
最容易让人想到的,就是邻居和亲戚有多坏,所以在辩论过程中,可能都会说对方的坏,而只说我方的好,但是想一想,两者都有坏,你又如何只看到一面呢。还有就是从另一角度反驳,比如一个苹果喷上农药后,难道就说这苹果是坏的吗!所以社会冷漠只是外界的条件,并不是说社会冷漠了,所以我不需要邻居了,我们从此不来往了吗!
从另一个本质来说,亲多多少都是有点血缘的,中国的肥水不外流,同时,法律上要求的一些,但更多的是社会道德对亲友间本应相助的默认,而淡漠了远亲帮助。
综述,从整体来说,一个比较性命题,应该是整体的作用,或者是整体的影响力。所有,从个人角度,近邻的作用普遍较大。
最后,辩论不只是有理就赢。更多的是取悦观众和裁判。想要赢一场团队比赛,最重要的是这个团队相互帮助,相互鼓励,团结一致!!
- [来源:个人QQ空间]